
梅氏達姆德木化石

科達木化石

陽泉長壽螈化石

陽泉長壽螈複原圖

瓣齒鯊複原圖

瓣齒鯊牙齒化石

二齒獸類複原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陽泉晚報(溫榮鑫):編者按:去年底,陽泉市組織驗收了2021年古生物化石調查項目。在調查中,專業人員在平定縣冠山鎮、冶西鎮和鎖簧鎮發現了53個化石點,其中有7個脊椎動物化石點。他們還圈定了3個富含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植物化石和脊椎動物化石富集區。此次調查進一步摸清了陽泉市化石資源“家底”,為下一步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與開發奠定了基礎。
許多人不知道,在陽泉市市域範圍內曾生活過比恐龍更“年長”的白氏桃河獸、陽泉長壽螈、鋸齒龍等遠古動物;在陽泉市有華北最古老的陸地森林——591株木化石組成的陽泉木化石群,包含科達木、鱗木、蘆木、輝木等原始樹木化石及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混合陽泉木、梅氏達姆德木以及我國最粗的科達木莖幹化石;還有當時海洋裏的遠古鯊魚——瓣齒鯊化石和200餘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
近年來,隨著陽泉市持續開展古生物化石調查、保護、研究、開發與利用工作,不少專家學者慕名前來進行科學考察活動,還有北京、太原、石家莊等周邊城市的化石愛好者來尋找這些藏著“故事”的石頭,一起探究遠古生命的秘密。
“化石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上它就在我們身邊,就埋藏在城市的‘腳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職員、市古生物化石研究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白誌君說,“古生物化石是保存在岩層中各個地質曆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簡單來說就是地球上遠古生命存在過的證據資料。通過對化石的研究,人們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古地理、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演變。化石對於地質年代的劃分、對比及探尋礦產資源、尋找成礦規律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化石記錄的不完備性,能被保留下來極為不易,因此化石還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
陽泉市地處太行山西麓,沁水煤田東北角,位於黃土高原與華北衝積平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多山地,地質岩層出露良好,是我省化石資源出露和保存的理想地區之一。
近年來,經過搶救性發掘,陽泉市發現了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晚期不同時期8個木化石層位。在2020年陽泉市開展的調查統計中,僅城區、礦區、郊區就發現了木化石591株,年代最古老的距今3.2億年,最近的距今2.5億年;還發現了二疊紀晚期的四足動物化石群,距今2.5億年,其中有很多比恐龍更古老的二齒獸類、鋸齒龍類、始椎類等脊椎動物的化石。陽泉市還發現了許多距今約1000萬年的新近紀晚期至第四紀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括薩摩麟、三趾馬、大唇犀、弓頜豬等原始哺乳動物,斑鬣狗、洞熊、披毛犀、盤羊以及與現代較為接近的牛、羊、鹿、象類的化石。此外,在陽泉市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海洋生物化石群、石炭紀至二疊紀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群和華夏植物群化石等古生物化石資源同樣具有較高的研究和科普價值。
位於國道307複線旁的郊區蔭營鎮三泉村是陽泉市小有名氣的“化石村”。經省自然資源廳調查研究,三泉村是我省罕見的化石集中區域,村裏發現了211株木化石,其中莖幹直徑大於30厘米的有90株。中科院專家通過實地考察,推測這些木化石是生活在二疊紀早期的一種名為科達樹的樹幹,基於莖幹基部直徑的數值推算出這類植物最高可生長至43.54米。白誌君說,三泉村發現最粗的一株科達木化石莖幹基部直徑達1.36米,殘存長度8米,是目前國內已發現和報道的個體最大的科達木莖幹化石。據《古生物化石分級標準》,該木化石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
陽泉市還發現了較難保存的鱗木、蘆木、輝木、種子蕨等礦化立體木材化石。這些化石完美地保存了遠古植物的髓部及外部皮層結構。此外,國際刊物《遠古世界》還報道了在陽泉市發現的混合陽泉木和梅氏達姆德木兩種新物種。
除了珍貴的木化石,在陽泉市還發現了白氏桃河獸、陽泉長壽螈、鋸齒龍等生活在二疊紀,比恐龍還要“年長”的古生代四足動物的化石。“這塊頭骨是在陽泉市發現的。經過專家團隊研究,證實了這塊化石是我國首次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發現的始椎類化石。2020年12月國際權威雜誌《化石記錄》報道了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的一種始椎類化石新物種,依據發現地命名為陽泉長壽螈。”白誌君打開電腦上保存的陽泉長壽螈頭骨圖片說,“陽泉長壽螈生活在距今約2.54億年的二疊紀晚期,是已知始椎類動物生存年代最晚的化石記錄。它的體形和生活習性類似於現在的鱷魚,體形龐大、牙齒尖利,適應熱帶叢林氣候,是當時河流湖泊裏的頂級獵食者。這也間接證明了當時華北板塊是少有的存在熱帶叢林的地區。”
古生物化石是了解地球環境演變、生命起源的重要研究資料,也是研究古代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生態環境的珍貴實物證據。2021年8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報》的封麵文章報道了在陽泉市二疊係烏拉爾統太原組地層中發現的瓣齒鯊化石。這意味著大約3億年前這裏的環境適宜各類海洋生物生存。“3億年前這裏是一片海域,但在後來的地質曆史時期,華北包括陽泉發生了多次滄海桑田的環境變化,許多地層及古生物化石的缺失,使我們無法窺探當時的真實麵貌。第三紀至第四紀時期,華北可能和如今的非洲大草原一般,生活著現代人類以及長頸鹿、犀牛等哺乳動物的祖先。”白誌君說。
此外,在陽泉市還發現了大量在沼澤濕地或湖泊附近繁衍的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的化石。如被稱為“活化石”的馬蹄蟹在陽泉市石炭紀的地層中被發現;距今2.8億年的古蜚蠊讓我們知道蟑螂也是地球上最早的陸地“探索者”之一。
在陽泉市發現的石炭係本溪組地層中的木化石群是我國唯一的石炭紀木化石群,是華北最古老的木化石群,也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型樹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的樹木體形大、數量多,是我國華北地區最古老的陸地森林生態係統的代表。大量古生物化石被發現,也證明陽泉市石炭紀至二疊紀古生物化石資源十分豐富,古生物在海洋、陸地、湖泊、天空中均有分布,高等、低等生命古生物化石均曾被發現,海洋中有凶猛的“掠食者”瓣齒鯊,陸地上有成群結隊的二齒獸類和鋸齒龍類逐水而居,湖泊附近有凶猛的“頂級獵手”陽泉長壽螈,天空中還有遠古飛蟲。這些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遊觀賞價值。(本版圖片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